摘要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在中国的湖北省武汉市首次被发现,从此新冠疫情蔓延和加剧的势头就从未停止过。截至2020年6月,全球已有超过720万例感染者,几乎遍布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以美国,欧洲,中国这样的经济中心为最严重者。因此,新冠肺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将是前所未有的,不能过度参考2003年SARS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解决方案。

在这此疫情中,中国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在看不见的经济战“疫”中,中国央行采取了多种货币政策手段来缓解疫情冲击。 所谓货币政策,就是央行采取一系列手段,通过金融银行和市场传导,控制市场货币流通量并影响供给与需求的手段。

新冠疫情下的经济走势,不同于分析正常时期的经济走势。

是从2017年7月到2020年1月的GDP,从GDP整体来看,中国2020年第一季度的经济无疑是在走下坡路的,但是要明白的是,这个坡并不陡,增速-6.8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在如此严峻的形式下,严格的居家隔离政策下,GDP增速仅仅只是-6.8,得益于央行一系列的货币政策。

往年政策趋势

17年到19年,在第一季度期间,央行对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少的可怜,政策的重心始终在对外汇率的调整上。但是在20年疫情期间,央行突然爆发,展现出惊人的控制能力,瞬间释放大量资金,供企业与百姓度过难关。

其实,不光17-18年央行第一季度在这方面的操作几乎为零,连19年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资金1.5万亿,也是近年来央行的第一次降准。所以,往年央行的政策趋势是属于咬的较紧的。还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4月7日,央行下调了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0.72%下调到0.35%,上次下调还是在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时候。

截至六月十四号国内疫情数据

180

现存确诊

1827

境外输入

4645

累计死亡

79906

累计治愈

战“疫”政策

央行的所有政策,均是分三个阶段实现。粗略可以分为:疫情刚爆发、疫情拐点前和疫情拐点后三个阶段。央行在这三个阶段使用货币政策,针对不同人群和目的发放资金,为抗疫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后缴纳给中央银行的一部分钱,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把商业银行之前缴纳给央行的资金进行部分释放,这样商业银行就可以有更多资金用于运营。除了第一阶段的降准是普适的,后面两阶段的降准是针对特定银行的,这些特定银行有特定的目标人群,这种指定降准,可以让央行对特定人群进行经济扶持。

降低利率

币政策中的利率,简单说就是商业银行向央行借贷的利率,通过借贷形式的不同,利率又可以分为逆回购利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和贷款基础利率等。利率下调是一种十分直接的方式,其基本原理是,降低利率减少商业银行和其他群体的贷款成本,让社会更倾向贷款,从而使得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增加。

央行在这一政策上体现了其冷静和大局观,无论是分阶段还是分种类降低利率,都是十分沉着的。反观美联储,在股市熔断时,一口气将利率降低为0,让市场更加不冷静,导致后面接连熔断。降低逆回购利率以及中期便利操作,根本上是为了解决疫情期间,企业的生存问题,而降低贷款基准利率,则是给车贷、房贷等人群缓解生成压力。双管并下,很大程度上稳定住了经济。

中央银行贷款

银行贷款,是中央银行调动货币,向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融通资金,借以控制货币供应。央行融通资金的方式有很多,这次疫情主要涉及到再贷款和再贴现两种。再贷款,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向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再贴现,是商业银行将工商企业给它的商业票据抵押给中央银行而得到的贷款。在疫情前后,央行总计设立了1.8万亿的贷款金额,是十数年来最大的一次。

不过这1.8万亿,不是天女散花的飘落到社会各界的,央行在执行贷款前,是充满针对性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金额都是属于防疫专项再贷款、再贴现资金,此时能让生产防护用品的工厂能够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生产中,同时也能保证基层工作的顺利推进。第三阶段主要是针对中小银行增加的资金,因为中小银行的客户大多为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在疫情期间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央行这一步也是大大增加了这些企业的生存能力,并且推动社会各界的复工复产。

央行的政策保住了商业银行整体的货币流通,并且在疫情冲击下,外资金融机构则变成了弃子,与17、18和19年的政策形成了鲜明对比。 央行在三个不同的时期,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进而促进了市场流动性,大大缓解了疫情冲击给经济造成的灾难损失,可以说在抗疫这场金融保卫战中,央行打了胜仗。虽然效果显著,但是全球疫情负面影响可能超出预期,全球经济短期已经进入衰退轨道,走好下一步,让中国经济从疫情的冲击下尽快恢复,将是重中之重。

从中国财政和货币政策空间的角度来看,同时考虑到政府的 执行能力,通过刺激国内投资 和消费来实现5%或更高的年增长率并非不可能。

——林毅夫

货币政策与复工

疫情期间,从19年11月开始到20年2月份,我国CPI普遍上涨,这体现出我国经济通胀,和物价的普遍上涨。从3月开始,在第二和第三阶段的货币政策推动下,CPI同比涨幅开始下跌,从一月的5.2到五月的2.4,尤其是食品方面,诸多主要肉类食品如猪肉、牛肉和鸡肉等,价格涨幅均在回落,进一步带动了食品类CPI同比涨幅下降了4.2百分点。随着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复工复产在经济上的阻碍开始消失,配合政府其他方面的宏观经济调控,如允许并鼓励摆地摊等,居民消费指数终于在五月份重回“2时代”,市场供需状况进一步好转。货币政策帮助物价保持稳定,反过来,CPI的下行趋势也给往后的货币政策带来了更大的操作空间。

疫情对世界各地的经济来说是一场空前的灾难,但是对于迅速控制住疫情的中国来说,这可能是一次机会。中国一直被西方国家批判为第三世界国家,实际上中国的产业结构早就与之前的土地分配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国力可以媲美第二世界的一些发达国家。从中国的产业结构中可以看出来,中国长期以服务业作为GDP增长的主要推手(第三产业),紧跟其后的是建筑业和工业(第二产业),农业和林业等(第一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这次疫情对服务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们居家隔离,没有了服务对象,服务业自然也就成为了受影响最大的行业。尤其是疫情让线上购物、线上会议等一切线上活动,更加融入居民生活,所以服务业在复工复产之后也很难恢复元气。加上央行第三阶段的货币政策,大力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大力促进保就业、保生产等,这就导致第二产业成为了中国GDP增长的主力军。纵观西方历史,许多现代大国都是在灾病、战争之后实力和经济突飞猛进。所以中国,只要走好下一步,稳中求胜,必然能让这次疫情成为中国产业化和经济改革的重要推手。